“资产荒”在中国并不是什么新概念。在2015年至2016年间,国内曾有过一场“资产荒”冲击投资市场。当时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跌,政府又在急推结构调整,包括去杠杆、去产能,导致优势资产的供给减少,结果引发市场上“资产荒”的呼声。
进入2019年,国内市场和经济界再度出现“资产荒”的说法。以债券市场为例,2019年初,国内债券市场的认购倍数高企,票面利率一再被压低,引发债市惊呼“资产荒”来袭,认为这是“2016年的资产荒重现”。
所谓“资产荒”,通俗地说,是指投资只有微利甚至无利,造成资金无处可投,要么在银行体系内空转,要么都流向房地产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领域。于是资产泡沫继续被吹大,实体经济却陷无人投资、找不到贷款的困局。
对于“资产荒”的成因,安邦咨询(ANBOUND)的研究团队认为,“资产荒”背后的本质原因,还是经济出现了问题,经济增长放缓,市场信心不足,导致资产升值的预期降低。今天中国时不时出现的“资产荒”,在我们看来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投资回报预期差别导致的相对“资产荒”。由于投资者回报预期很高,而实际回报率远低于预期,造成投资者感到没有资产目标可投。比如,过去中国经济长期处于较高增速,资本能够比较容易获得高回报。但现在经济增长突然放缓,资本再想找到高回报的投资并不容易,于是就形成投资观望的局面,出现相对意义上的“资产荒”。
第二种是经济很差,经济陷入低速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实体经济经营不景气,资本市场风险上升,这时候不要说获取高投资回报,即使要找到有稳定回报的投资也很困难。这种由于投资标的太少、太差而出现的无目标可投的情况,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荒”。这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真正难题。今年以来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困局加剧,所出现的“资产荒”之说就是属于这一种情况。
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都不等于市场出现崩溃,资本和投资者并没有完全离场,只是处在观望之中,投资者的态度比较消极。如果出现经济大萧条,资本市场崩盘,那么资本和财富也会随着危机而灰飞烟灭。
实际上,对于国内最新一轮“资产荒”的成因,市场的分歧不算大。真正有分歧的问题是:如何缓解当前的“资产荒”?在解决和应对办法上说法不一。有市场分析人士总结,目前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解决问题要从货币政策入手,即一方面要适当控制货币总量,因为市场上的钱已经很多了,流动性趋于饱和;另一方面则要精准投放,使宽松政策放出的钱,能流到真正需要的实体经济层面。
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对于“资产荒”要从长远来看待。由于中国经济不可能再以过去的高速度增长,大投资高回报的资产则是买少见少,因此,当过剩资本遇到停滞甚至收缩的资产市场,出现“资产荒”就是必然。这种情况下的解决办法,短期办法可以放开市场准入,让有价值的资产入市可交易。中长期的办法还是搞好经济基本面,形成一种稳定、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这种情况下,才有相对稳定的可投资资产,才会有相对稳定的投资回报。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资产荒”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问题,如果不进行大的改革,“资产荒”将会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尤其是投资领域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