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企业联合会

主办单位:
河南省企业联合会、河南省企业家协会
单位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商务外环路20号海联大厦28楼
邮政编码:450003
电 话:
0371-65978198 65953804
传 真:
0371-65978198 65953804
电子邮件:
hnsqylhh@163.com

抓住战略机遇期 加快培育世界级大企业

时间:2016-11-10 21:47:05 作者: 来源:

    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方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从2002年开始,比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每年推出中国企业500强(不含港澳台企业,下同)。在力求根据准确的数据搞好企业名次排序的同时,更注重客观深入地研究分析中国大企业的成长特点和规律,以及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的对比分析,从中探索与把握中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不断提出促进我国企业做强、做大、做久的对策建议,竭诚为企业服务。
    为了给社会各界提供更为丰富、更具价值的大企业发展资讯,中国企联在今年第四次推出中国企业500强的同时,首次推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和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及其分析报告,从而将中国企业500强的排序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一、实施大企业战略初见成效
自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中提出“形成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以及2001年9月原国家经贸委等联合颁发《关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大企业成长迅速,竞争力有明显提高,显示出这项战略已初见成效。连续四年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的变化,很好地印证了这一成效。
    1.大企业的竞争力明显提升
    我国大企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企业500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02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3.64%,此后三年这一比例持续攀升,2003中国企业500强为67.99%,2004中国企业500强为77.04%,2005中国企业500强则达到了86.04%,三年中提高了22.4个百分点,反映出中国企业500强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经济的中坚力量。
    二是中国企业500强的规模不断扩大。2005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11.75万亿元、资产总额33.51万亿元。与2002中国企业500强相比,营业收入增长92.62%,年均增长24.37%;资产总额增长28.73%,年均增长8.78% 。2002至2005中国500强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分别为122亿元、139亿元、180亿元、235亿元。2002至2004中国企业500强入围门槛从20亿元提升到31亿元,每年平均提升5亿元左右,而2005中国企业500强的门槛大幅提高到约46亿元,比2002中国企业500强提高了1.3倍。2002至2005中国企业500强首位企业营业收入分别为4004亿元、3792亿元、4830亿元、6343亿元,四年提高了58.42%。
    三是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的差距在缩小。1995年我国仅有3家公司入围世界企业500强,2002年有11家,2003年12家,2004年14家,2005年15家。列2005中国企业500强第1位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跻身2005世界企业500强的第31位,这个名次比2004中国企业500强第1位的国家电网公司在2004世界企业500强中的第46位上升了15位。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占世界企业500强营业收入的比例在逐年提升,2002年为5.26%、2003年为6.12%、2004年为7.3%、2005年为8.4%,四年提高了3.14个百分点。在一些成长性指标上,中国企业500强已经赶上或超过世界企业500强。例如,虽然2005世界企业500强表现非常活跃,收入总额增长了12.9%,利润总额增长了26.5%,资产总额增长了11.4%;但2005中国企业500强增长更是迅猛,收入总额增长了30.6%,利润总额增长了65.9%,资产总额增长了18.7%。
    2.大企业之间兼并重组步伐加快
    2005中国企业500强有112家新企业入围,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兼并重组的结果。随着我国市场取向改革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我国大企业的兼并重组步伐明显加快,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中央企业的兼并重组。即国务院国资委以国有出资人代表身份,按同类项合并和企业自愿的原则,推进中央企业的合并重组,其行使出资人代表职责的中央企业已从2004年初的189家减少至年底的172家。
    二是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的兼并重组。这种重组已成为打破产权条块分割局面的一个新亮点。如中信投资、美国华平投资、辰能投资参与重组哈尔滨医药集团;中国华源生命产业公司与北京医药集团联合重组,形成拥有20多家控股、参股医药企业的北京医药集团;武钢集团与湖北鄂钢联合重组,成为鄂钢的控股方等等。
    三是地方企业集团之间的兼并重组。如山西以大同煤业集团为主体,组建晋北煤业运输、销售为一体的新的大同煤业集团等。
    3.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2004年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快速发展的一年。到年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近370亿美元,经商务部核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投资企业共计829家,中方协议投资额37.12亿美元。非金融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36.2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股本投资25.06亿美元,占69%;利润再投资11.16亿美元,占31%。
    总体上看,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投资规模增长较快。2001至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从7.07 亿美元增长到36.2 亿美元。2004年境外企业数量、中方协议投资额、企业平均投资额分别较上年增长62.5%、77.8%、9.5%。
    二是对外投资领域不断扩张。对外直接投资从传统产业向以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在内的信息产业以及包括批发、零售、贸易代表处在内的商业分销领域扩张。截止 2004 年末,信息产业、商业分销业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而且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即便在制造业,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从传统的纺织、轻工和普通家电业,向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技术领域拓展。
    三是经营主体和方式多元化。我国的境外投资,正在从单一国有企业为主体对外直接投资,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对外直接投资转变;从在境外设立流通领域的贸易企业和贸易机构为主,向设立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和专业市场等形式转变。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新增主力军。
    四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层次不断提高。其主要表现是并购等跨国投资方式发展较快。近年来,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除向高新技术产业渗透外,正在由传统的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股权置换等新方式转变。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有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彩电厂商;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组建全球第三大PC厂商,并结成长期战略联盟等。这种并购使中国企业能有效地承接国际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通过市场资源、制造资源、研发资源的全球整合,形成规模效应,加快了中国企业进入国际主流市场、成为主流品牌和成为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进程。
    4.企业管理有所突破
    2004年,我国一些优秀大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冲击,认真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更新观念,以全新的“全面价值观念”、“创新观念”、“全球化观念”、“精益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引企业确立起现代管理意识,开展管理创新。例如,为了适应企业从单纯追求效益转到追求持续成长,一些企业实施绿色管理、诚信管理、社会责任管理等;为了适应竞争资源发生的巨大变化,许多企业探索创新信息化管理、知识管理、品牌管理;为了确立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重要地位,应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许多企业大力开辟管理新领域,创新并实施了人力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等。这些企业在开辟企业管理新领域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所取得的一些重大突破,既创新出许多符合时代潮流的新管理方法,也极大地丰富了企业管理的内涵。
    二、中国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尽管我国大企业竞争力有了明显提升,但无论与世界企业500强相比,还是与美国企业500强相比,中国企业500强在规模、劳动生产率和盈利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2005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利润总额与资产总额分别只相当于2005世界企业500强同类指标的8.4%、7.0%、6.0%和2005美国企业500强同类指标的17.2%、12.5%、18.2%。而且还应当看到,这些财务指标差距的背后是体制、机制性的差距和综合竞争力的差距。
    1.国际性知名品牌匮乏
当前,品牌已成为企业必争的无形资产,而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恰恰是缺乏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知名品牌。在今年4月18日世界品牌实验室独家编制发布的200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只有4个本土品牌入选。其中海尔排在第89位,联想排名第148位,央视排名第341位,长虹排名第477位。国际性知名品牌的不足给国内许多产业的升级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制约了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例如,中国玩具年出口超过80亿美元,但真正叫得响的品牌1个也没有,而是长期做OEM,绝大部分利润被国外赚走。
    品牌保护意识淡薄是我国企业的国际性知名品牌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呈现严峻形势的情况下,我国许多知名企业的著名品牌在境外注册商标比率却相当低。有关资料显示,我国50个最著名的品牌商标在香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未注册的比率分别是44%、46%、50%、54%、76%,平均高达53.2%。
    还有两个更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约有10%的品牌是以非中国企业所有人的名义在这些国家(地区)进行注册的;二是外国企业抢注我国著名商标事件频频发生,据统计,有超过80个的我国企业商标在印尼被抢注,有近100个商标在日本被抢注,有近200个商标在澳大利亚被抢注。
    2.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日本经济学家斋藤优认为,“现代的产业垄断,已经从资本垄断向着技术垄断的时代迈进”。因此,倘若失去了技术垄断,企业在产业竞争的垄断地位就难以保证,垄断性的利润也难以获得。如今,世界研究开发的80%、技术创新的71%,均由500强企业所创造和拥有,62%的技术转移均在500强企业内进行。中国企业之所以与一些跨国企业还有较大差距,而且一时难以赶超,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目前,我国相当部分支柱产业的核心技术依然依赖于国外技术,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例如,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还依赖进口技术,DVD产量虽然占全球的70%以上却没有掌握核心专利技术,在一些行业还出现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原因在于研发投入少。从整体看,2004年我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较2003年有所上升,但也只占GDP的1.36%,而许多发达国家都超过了3%,瑞典则占到了4%。在基础研究投入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比重都在20%以上,捷克、韩国、印度三国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比重也很可观。相比之下,我国投入水平远低于他们。2005中国企业500强中上报了2004年研发数据的373家企业,平均每家企业的研发投入2.47亿元,仅占373家企业平均销售收入的1.05%,只有106家企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了2%。200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平均研发投入为1.90亿元,只占相关企业销售收入的1.88%。可见,即使是中国500强企业,其研发投入水平也没有达到维持企业生存的水平。
3.企业国际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外商投资国和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4年实际使用外资超过60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0亿美元。与此相比,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水平却很低,到2004年底累计对外直接投资不过370亿美元,只占累计外商在我国投资总额5621亿美元的6.58%,突显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即使像海尔集团这样国际化经营取得显著成绩的中国企业,2004年其来自海外生产销售的收入也不足10亿美元,不到其当年全部销售收入1016亿元人民币的8%。
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我国的境外投资已遍及世界各地。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对外投资总量少、地区分布相对集中而且附加值不高。以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全球的流量、存量为基期进行测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的0.45%和0.48%,不但总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此外,虽然在世界上80%以上的国家、地区中有中国直接投资的企业,但分布地域却比较集中,亚洲地区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一半以上,有41%的投资聚集在香港、美国、日本和德国,其中香港地区占21%。在产业结构上,尽管近几年中国海外投资质量和档次有所提高,出现了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项目,还有一些高科技企业积极在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建立独资或合资的研究机构和技术中心。但总体来说,对外直接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仍然偏小,如在非贸易性海外投资项目中,近40%属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密集型项目。
    4.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2005中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为主的企业有280家,占企业500强总数的56.0%;服务业为主的企业有156家,占企业500强总数31.2%,其营业收入为51,014亿元,资产总计为263,897亿元,分别占500强企业合计的43.43% 和78.76%。相比之下,2005世界企业500强中,制造业为主的企业有175家,占500强总数的35%;服务业为主的企业有281家,占企业500强总数的56%,其营业收入为87,762.1亿美元,资产总计为583,499.3亿美元,分别占500强企业合计的52.2% 和86.1 %。2005美国企业500强,制造业为主的企业有160家,占500强总数的32%;服务业为主的企业有296家,占企业500强总数的59.6%。可见,中国的服务业企业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在中国企业500强中的比例,都明显低于世界企业500强和美国企业500强的水平,显示出中国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5.传统竞争优势正在丧失
    改革开放以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主要包括国内市场巨大、资源廉价、政府保护、吃苦耐劳、管理成本较低,以及像中医药、中餐馆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行业形成的独特产品。但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外国企业蜂拥进入国内,上述大部分条件诸如资源廉价、市场保护等等不再为国内企业所独占。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家进入第二代以后,其艰苦创业精神也在下降,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成本远高于国外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说是日益削弱,而劣势却日渐突出。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状况具有根本性和长期性,急需引起我国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6.垄断行业在中国企业500强中仍占主要地位
    世界企业500强排头兵都是竞争性行业的企业,2005中国企业500强排在前8位的都是垄断行业的企业,一些大的现代服务业,如电信服务、民航服务、铁路服务、邮政服务等基本上是国有资本“一统天下”。这说明,我国大企业的发展壮大依赖政府力量的惯性作用还在持续;同时表明,我国大企业的发展壮大与主要靠市场打造的世界企业500强排头兵,在整体素质上有明显差距。
    三、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强做大做久中国企业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紧紧抓住而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达国家大企业成长的事实表明,实现经济赶超,创造发展奇迹,必须依托富有竞争活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企业发展与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良性互动。因此,要做强做大做久中国企业,推动中国经济崛起,必须从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
    (一)做强做大做久中国企业的前景光明
    1. 我国已经具备了推动更多企业入围世界500强的条件
    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16,493亿美元,排名世界第7。排在中国前六位的依次为美国(116,675亿美元)、日本(46,234亿美元)、德国(27,144亿美元)、英国(21,409亿美元)、法国(20,026亿美元)和意大利(16,723亿美元),分别是中国的7.07、2.80、1.65、1.30、1.21和1.01倍。上述国家入围2005世界企业500强的企业户数分别是176、81、37、35、40和8家,分别是中国的11.73、5.40、2.46、2.33、2.67和0.53倍。显而易见,现在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了推动更多企业入围世界500强的条件。
    2.我国大企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995~2005年,美、日、德、英、法、意六个发达国家入围世界企业500强的企业数量,除美国增加25家、英国增加2家之外,法国不增不减,日本则减少了68家,德国减少了7家,意大利减少了3家。而在此期间,中国入围世界企业500强的企业数量则增加了12家,即从3家增加到15家,还不包含已够入围条件而未申请的企业,这表明我国大企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3.我国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潜力很大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按照10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15年后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或超过目前日本的水平。可见,我们完全有条件加快我国大企业的发展,争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世界企业500强。我们有理由相信,力争在15年后有50家乃至更多的中国企业跻身世界500强是完全可能的。
    (二)努力探索企业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1.以增加客户价值为导向,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经济理论还是商业实践都表明,变革和创新是企业成长的持续动力,“客户是一切成长思维的出发点”应作为企业成长的根本法则,企业必须精确理解与把握客户价值。
在锁定客户价值这一目标之后,就要以增加客户价值为导向,按客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形成并保护独具本企业特色的、他人难以模仿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实施品牌战略,塑造出令广大消费者满意的优良品牌,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占领现实市场乃至未来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不断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持续地保持竞争优势,使企业长盛不衰。
    2. 统筹兼顾,不断提升企业全球化战略竞争能力
    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必须积极应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挑战,以经济全球化的理念和视野,以大格局、大思维、大战略和大气魄,在全球范围内谋篇布局,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构建和调整,制定与实施全新的战略和规划,切实做到国际与国内统筹发展。
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必须把整个世界市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哲学、文化,研究他们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国内政策、对外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趋势、消费习惯、消费水平等,还要研究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外国企业的组织结构、战略使命、战术目标、研究开发能力、拓展市场能力等。从而,知己知彼,不断提升企业的全球化战略竞争能力,积极参与全球的经济竞争与合作。
    3.科学地、适度地开展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经营实质上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根据自身内外部的优劣条件做出的一种战略性选择。当前我国大企业因多元化经营而失败的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决定进入多元化经营时缺乏科学的决策程序,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涉足多个行业。因此,遵从一定的科学决策程序,减少盲目的投资冲动与扩张欲望,对于我国大企业以多元化经营来成功扩张就显得尤为必要。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一是把握好多元化经营的时机。实施多元化经营,尤其是当涉足新的业务领域之前,应从实际出发,认真进行市场调查,深入研究相关市场及其环境的变化规律,结合企业实力与素质、国家政策与环境,准确判断市场走势,找出最佳的市场切入点。
    二是发展壮大主业保持竞争优势。稳固的主业才能为企业拓展多元化业务积累资金和实力,才能使企业把核心技术转移应用到其他业务领域,形成关联、协同效应,产生范围经济性和战略协同性,从而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我国大企业应在主业鲜明、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上再发展多元化经营,不能急于求成。
    三是树立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经营理念。专业化与多元化都是企业的战略行为,采用专业化还是多元化来发展企业完全是由其内外部环境条件所决定的。大企业应该在专业化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多元化发展,在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专业化经营的实力,即在多个领域中形成专业化经营的优势,再利用多领域发展的机会形成更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是要谨慎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非相关领域。实施多元化经营,要选择自己比较熟悉,与主业有关联,或拥有相关技术、管理人才的领域。如果多元化经营只是贪大求全,急于扩张,盲目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非相关领域,那么企业很可能是规模做大了,竞争力却未提高,甚至反被削弱,直至被拖垮。
    4.完善各种机制,不断提升企业制度化管理运行能力
    目前,国有企业仍是中国大企业的主要力量。中国进入世界企业500强的15家企业,全都是国有企业。但是,毋庸讳言,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是治理结构不完善。以中央企业为例,在178家中央企业中进行了公司制改革的只有53家,而真正谈得上治理结构完善的大约不到已改制的一半。因此,对中国企业而言,提升企业的制度化管理运行能力,首要的是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要如此,仅仅从法律形态上对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是不够的,必须在更大范围普遍地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除少数需要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其他国有大型企业都要以调整和优化产权结构为重点,通过规范上市、整体上市、中外合资、产权置换、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进行股份制改革,构建由国际资本、国家资本、管理层资本共同持有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结构,把巨大的国有资本存量改造成为符合国际化标准的中国大企业。即使是暂时难以实行有效的产权多元化的企业和确实需要国有独资的大型集团公司,也要通过引入外部董事等方式,建立强有力的董事会,形成以董事会治理为核心,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在此基础上形成与完善相应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断提升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5.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企业管理平台
    我国大企业应积极创建自己的网络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构建起能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国际上最新的管理观念、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管理标准、管理动态等,及时吸收、借鉴先进的管理观念和方法。质量管理要积极贯彻实施ISO9000,环境管理要积极贯彻实施ISO14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要积极贯彻实施OHSAS18001,同时要着力研究贯彻社会责任管理标准等。
    在贯彻实施一系列国际标准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自己的实际与特点,既规范、夯实基础管理,又大胆开展管理创新,将自己的各种优势与国际上的资本、品牌、网络等优势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积累专利筹码,提高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使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
    6.加强对优秀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队伍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要打造世界级企业,就必须造就一大批世界级企业经营管理者。
我国大企业中不仅具有较高素质的企业家少,而且由于缺乏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领导经常出现断层。因此,我国大企业内部应积极探索一套适合自己的经理人才培养计划,给优秀管理人才尽可能多地提供锻炼的机会,并建立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必须针对各层管理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坚持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加强对优秀管理人才的培养,以此来加速企业内部高级管理人才队伍的形成,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队伍,推动我国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7.确立核心思想,形成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当代社会影响企业本身业绩的深层重要原因。IBM咨询公司对世界企业500强的调查表明,这些企业出类拔萃的关键在于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它们令人注目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都根植于其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它们位列500强而闻名于世的根本原因。
    我国大企业必须明了,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文化的竞争。要建设优秀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关键是要确立企业的核心思想。企业的核心思想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员工心中的灯塔,用柯斯林在《企业不败》中的公式表述是:企业核心思想=核心价值观+目的。企业确立了核心思想,即核心价值观和目的之后,就要通过灌输、培训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在企业全员中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使之成为全员的行动指南和推动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所以,企业各级领导要带头更新观念,将企业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向全体员工灌输符合世界经济潮流的全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同时,将企业文化融入企业内部管理之中,彻底摒弃“人治”的旧观念和旧做法,尊重员工,扩大沟通渠道,创立与实施新的“情感管理”、“自我管理”、“共同管理”,形成人人关心企业、积极参与管理的新风尚,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企业内部劳动关系,推动企业持续成长。
    (三)政府要为企业做强做大做久创造良好的环境
    1.制定有利于大企业成长的国家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的态势下,各级政府要放眼全球,趋利避害,制定有利于本国企业全球化经营的国家战略,主动参与各类型的国际合作,谋求在国际游戏规则、各类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占得一席之地,并且通过由外而内,逐步形成有序和法律健全的经济环境、宽容的社会环境,以利我国的世界级企业的产生和成长。
    一是要用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到境外开展工程承包、投资设厂和共同开发资源。
    二是要制定与实施有利于本国企业在国内竞争中抗衡跨国公司的国家战略,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发布帮助大企业成长的相关信息,同时,筛选市场竞争力强、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作为落实战略技术和产业的载体。
    三是要借助一定的行政手段对我国国有企业进行改组、兼并和整合,特别是鼓励强强联合。同时,要进一步打破条块行政分割,特别是打破地方封锁和保护主义,使企业联合要素可自由流动。
    四是要通过政府直接投资、降低税率和税收优惠、优先提供贷款、实行政府采购和实施政府救助等多种政策手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扶持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2.创立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法制环境
    我国现行竞争法律的不完善、不健全,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规范。因此,必须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和《反垄断法》的制定,作为我国完善竞争法律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快工作进度,争取早日出台,以创立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法制环境。同时,必须明了,在产权高度市场化和产权不断流动的基础上,今后将不再有终身制的国有企业。
政府对大企业的支持程度,取决于自由竞争和效率,不取决于国有还是私营,而是要把所有企业都纳入规范的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之中,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要彻底废除歧视民营企业的规定与制度,使在跨国经营中发挥了骨干作用的联想、TCL、远大等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得到国家战略的强力支持,以不断积累的雄厚资本和不断丰富的跨国经营经验,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3.加快推进现代产权制度建设
    从世界大企业的发展轨迹看,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本社会化是造就大企业的必由之路,我国大企业的形成也不例外。
    在国家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以后, 企业要继续发展, 资本来源的主要途径将主要借助社会资本,所以,产权多元化也是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需要加快现代产权制度建设,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的内在要求特别是“流转顺畅”的要求,加快建立和形成多层次的产权交易平台,发展并规范各类产权交易形式,为各类企业产权流动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工具和渠道,为优势企业进行产权结构调整、通过产权市场交易进一步发展壮大,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
    4.发挥政府在产业整合中的重要作用
    从中国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看,由于起点、基础相差悬殊,单靠企业自身积累追赶世界级大企业的道路很难行得通,只有走超常规的发展道路,借助于兼并、联合、重组等资产经营活动,才有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后来居上的历程。同时,需要看到的是,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许多重要工业产品产量为世界第一,还将保持快速增长,已经具备了发展更多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的条件,但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组织结构分散的问题比较突出,又严重地影响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由此不难看出,现实与可能,都需要国家采取强有力措施,发挥政府在产业整合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国资监管机构在更好地推进国有企业重组的进程中, 需要借助国有资本经营机构, 其具体组织可包括国有投资公司、控股公司。对一些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国有独资的母公司, 可以通过国有资产授权经营, 使其成为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 承担授权经营范围内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责任。
    5.大力支持和倡导企业自主创新
    世界各国政府无不大力支持大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尤其以美国、日本突出。美国政府科研拨款的95%落实到大企业,获得研究开发费用最多的15家企业约占政府拨款总额的40%。
    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我国政府对大企业的扶持也应重点着眼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大力提高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划时代的原创技术方面,应该给予战略层面的保护。
    要努力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和环境。一是要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二是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落实到各个环节;三是要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快各类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四是要继续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提供保障。
    6.大力培育、保护民族产业和民族品牌
    民族企业品牌不仅代表了国家产业的高端水平,更代表了国家的形象,也是社会公众信心的依附所在。所以,必须大力培育、保护和发展现有的民族产业和民族品牌。
    政府应建立品牌危机管理机制,对进入中国驰名商标的产品和名牌企业要重点保护,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事件追查机制和受害补偿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企业成长的舆论环境和法律环境。同时,要主动建立一套完整的国内品牌推广战略。如果一种产品能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中名列前5位,那么就应该把它列入“世界一流产品”的名录,让它享受政府的支持政策。
    政府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给生产一流产品的企业提供帮助:一是在出口营销方面,帮助企业参加在国外举办的一些展示会,帮助他们参加国内外的出口、采购洽谈会以及各种展示会;二是对于有关产品生产企业提供一些技术开发和设计开发方面的支持。
    7.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作用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关心和重视社团和中介组织的发展,加强对社团和中介组织的服务、管理和监督,促使它们规范运作,健康发展。同时,要切实发挥他们在服务、协调和纽带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形成政府――社团组织――企业三者之间规范化的联系制度。在有关公司立法、竞争立法、企业和企业家维权、贸易规则制订、财税政策、社会政策等方面,广泛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进行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形成企业――社团和中介机构――政府共同推进大企业成长的服务支撑体系。
    鉴于目前实际状况,我国社团组织和中介机构要想真正发挥作用,有必要改革企业协会、行业协会、商会的性质,完善其职能,让这些机构真正成为由其成员企业组成的、代表和维护成员企业权益的、由成员企业代表决策的自律组织。
    各类社团组织和中介机构要注重健全组织和制度,维护企业和行业的利益,深入探讨大企业成长规律,研究对策建议,在政策制订过程中充分反映企业和企业家的意见和呼声,以保证国家有关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合理性,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在发展大企业中的导向作用。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河南省企业联合会、河南省企业家协会 主办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商务外环路20号海联大厦28楼 邮编:450003
电话/传真:0371-65978198 65953804 E-mail:hnsqylh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