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不仅改变了全球贸易体系,也改变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格局。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在此过程中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迫于美国的关税压力,一些企业不仅将生产基地转移出中国,还带动了供应链的转移,进而冲击中国的就业水平,并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这一切都凸显了我国的产业基础薄弱和产业链风险。8月26日举行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的会议,就明确指出,研究如何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
中央财经委的会议指出,要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会议强调,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工程重点,分类组织实施,增强自主能力。要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
如何理解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中央为什么在这时候提出这个问题?
产业基础薄弱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主要从下游的主机集成开始做起,一般都是引进国外技术,侧重于组装,而在上游的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等领域一直存在短板。比如芯片领域,原来中国是有这些行业的,但是国外技术更为先进、规模效应也使得其成本更低,这使得中国产品因为性价比较低而不具备竞争力,从而形成了产业链上的短板。此外,在制造业产业链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能从全球市场顺利地获得几乎所有的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以及技术,因此,一些领域存在着高度的进口依赖,一些行业甚至存在“空壳化”的风险。
然而,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中美贸易冲突以来,中国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风险进一步被放大,即使是在中国已经取得重要突破的通信技术领域,也面临着“卡脖子”的重大问题,有技术基础的华为、中兴被美国断供,就暴露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此外,日韩贸易冲突也在芯片等领域采取了限制措施,产业链风险正在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
为了保证自己的供应链有充分的弹性,美国每年会两次评估其供应链安全与产业基础能力。但类似的产业链与供应链评估在中国还十分缺乏。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从产业安全考虑,中国现在也要有一套机制化的制度,来评估自己的产业基础能力和供应链安全水平,梳理产业供应链的现状,在一些关键节点上评估其替代的可能性。此后,根据这些评估,着重补齐产业链中的短板,这将是未来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
安邦咨询(ANBOUND)研究人员认为,对于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还要放在当前的大背景下来理解。首先,这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一部分,国内近几年一直在推产业升级,这也是安邦所说的从“世界工厂1.0”向2.0、3.0进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不仅要从普通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迈进,还要实现产业链上的升级,由微笑曲线的底端向附加值更高的两端攀升。
其次,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提升产业层次、技术含量,形成现代化的产业链,是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重要基础。产业层次较低往往会导致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进而导致产能过剩与资源浪费,这种情况在我国已经有一定的体现。因此,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可以淘汰落后产能,还有利于提升我国的产业层次,推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最后,贸易战背景下,逆全球化潮流很猛,打乱了过去的产业链、供应链(华为受压就是典型的例子),尤其是对中国的科技产业发展形成了风险。中国要扭转这些,就必须重建、改善、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从而增加我国的产业链与供应链弹性,提高抗风险能力,进而实现我国的产业和经济安全。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产业基础薄弱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老大难”问题,有特定的历史原因。中美贸易冲突令中国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风险进一步被放大。尤其是对中国的科技产业发展形成了风险。为了扭转这些,中国就必须改善、提升甚至重建产业链和供应链,通过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来实现我国的产业和经济安全。